今天的短話題來說說基于車牌識別的高速公路手機移動支付系統。10月31日,正是安博會上人工智能、人臉抓拍、視頻結構化等全新概念、技術鋪天蓋地之時,很少人注意到了湖南省交通廳上發布的一則信息:
湖南高速公路基于車牌識別手機移動支付系統BOOT項目終止招標公告
乍看,您可能和我一樣迷糊,這個項目不是在6月份就發布了中標公告,3.5億投資額,視覺(中國)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瑞華贏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遼寧省交通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中標,投標報價為手機移動支付通行費的1.8%。當時我們還計算了一下,按投資3.5億、手機移動支付通行費的1.8%計算,要達到收回成本,則手機移動支付通行費的總收費額應該達到195億,按15年的BOOT年限,平均每年手機移動支付通行費總額為13億左右;根據2015年湖南省收費公路統計公報,湖南省2015年的高速公路收費總額約為156億,也就是說每年選擇用手機移動支付的高速公路通行費要在8%以上。
當時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一筆劃算的投資。但為什么突然又終止了呢?公告是怎么說的:
由于政策調整,且基于各投標人實施本項目起決定作用的關鍵技術不能完全滿足招標文件要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一條的規定,現招標人終止本次招標。
終止項目的原因兩個,政策和技術,拋開政策原因,說關鍵技術不能完全滿足需求,什么關鍵技術?支付環節肯定不是,那么就只有一個原因,就是車牌識別的捕獲率和識別正確率不能滿足需求。
暫時不知道國內有哪些車牌識別的廠家去做了現場測試,據了解有一家巨頭參加了測試,相信參加測試的諸多企業也都在今年的安博會上亮相。湖南項目的測試結果證明,視頻應用不是萬能的,遠沒有現在宣傳的技術水平,捕獲率和識別正確率至少要達到和ETC相近的水平,才可能規模應用,前端感知不可能100%成功,所以就需要系統來支持,通過系統內其他監控所拍攝到的車輛信息,來確定車輛身份。以圖搜圖,十億數據秒級響應,宣傳很溜,但實際應用還需要錘煉,尤其是精確度要求非常高的收費場景。
當然,還有其他省份在推進類似的技術。山東省交通運輸廳在去年組織開展了高速公路貨車不停車收費試驗應用工作,形成了較成熟的解決方案,齊魯交通發展集團在濟南南、費縣、苗山等15個收費站39條人工車道已經進行了不停車收費的試點應用,使用效果良好,今年對技術方案進行了完善,又投入4000多萬元研發了基于車牌識別的不停車移動支付系統,全面實現適用于各種車輛的無卡不停車收費功能。下一步,將在交通運輸部、山東省交通主管部門的指導下,與省內其他運營單位協作配合,盡早開通不停車移動支付系統。這是9月底的新聞,可見研發投入之大,準備工作十分充足,但仍未下定決定全省推廣。
湖南是國內第一個推進基于車牌識別的公路收費手機不停車支付的省份,公告發布的時候,對整個行業震動之大,影響之深遠,非筆墨可形容。然而“旗手”不再了,這個技術的推進會進入停滯期嗎?我們拭目以待。